PO18文学 > 都市小说 > 大唐:父皇,我能辞职吗 > 261.第252章 李治:整我是吧,李泰和李明联手整我是吧?

261.第252章 李治:整我是吧,李泰和李明联手整我是吧?

    第252章 李治:整我是吧,李泰和李明联手整我是吧?
    李明派往河北的三千精兵,是一支人数刚满四千、总体实力仍然较为薄弱的军队。
    虽然这五千人技战术水平非凡,但是在土地广袤、人口众多的河北地区,在薛延陀、李泰和本地士族纠缠大乱斗的舞台,这六千人着实有些少了。
    “什么?你说为什么赤巾军越打越多?”
    平州州府,李明的视线越过战报,瞥了一眼坐在对面的长孙延。
    “明哥,我倒不是怀疑赤巾军在吃空饷。”长孙延诚恳地说:
    “但是打仗总是要死人的,辽东也没有继续向河北投入新的武装力量,我们的兵应该是越来越少的,至少不会增多对吧?
    “然而为什么随着战事推进,前线对士兵口粮的需求急剧增加了?路上损耗没有那么大吧?”
    “当然是敌人感动于我的教化,主动投靠我军了。”
    李明十分理所当然地回答。
    粮饷需求增加,首先排除薛仁贵、苏定方在前方吃空饷。
    因为李明对自己军队的控制还是很有自信的。
    首先,他以思想教育为基础,夜以继日地向基层士兵灌输着对赤巾军组织的理念和纪律。
    当然,思想教育只是基础。
    真正的杀招,还是在组织架构上。
    赤巾军的监督机制是层层嵌套的,可比长孙延所知道的还要严密得多。
    除了传统军队从上到下的垂直架构以外,还有各式各样直接向李明汇报的机构,对赤巾军实行扁平化监管,防止军权被高级将领架空。
    从军队内部的纪律委员会、士兵委员会,军队外的情报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,到对接后勤的全国总商会等等。
    李明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内外组织机构,编织了一道严密的网络,严格监视和控制军队的一举一动。
    大到防止军队独走、重蹈老爹李二全国大乱斗的覆辙,小到杜绝战报掺水、搞出“大本营战报”导致误判战局这类抽象操作,李明有一套完整的办法。
    所以,在通过了严格的审查以后,李明对军队基本做到了用人不疑。
    “你就放宽心吧阿延,军队并没有在吃空饷,是向我军投诚的人增加了。”他拍拍自己首席秘书的肩膀:
    “有幡然醒悟的魏州军,也有弃暗投明的铁勒人,更多的则是被发动起来、加入我军保家卫国的河北当地百姓。”
    除了上述这三种情况,李明也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释理由。
    总不可能是赤巾军的士兵在战场上实现了分裂生殖吧?
    “真的吗?”我不信……长孙延小声嘀咕着。
    也由不得小伙伴不信,距离赤巾军进军河北作战,才过去几天呐?
    总兵力就这么水灵灵地翻倍了?
    招降的效率也忒高了吧?
    这是去打仗么?
    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往河北征兵呢!
    “他们当然是被我的文治武功所折服了!
    “难道是被一曲秦王破阵乐感动了,想要和我组一辈子乐队?”
    李明没好气地反问道。
    长孙延半懂不懂地听着李明的吐槽,还是有点难以置信地挠挠小脑袋瓜子。
    “我倒也不是不相信军人,关键是这战绩也太离谱了……”
    “这就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所带来的好处,这是政治的精髓,阿延你还得多学学。”
    李明对小伙伴耐心地教导着:
    “河北我所欲也,但如果贸然发兵攻打,不但会招致激烈的抵抗,付出沉重代价。
    “还会极大地增加治理成本和管理难度。
    “你知道的,河北人民本来就与我的父皇有嫌隙,而当地士族又对我的政策多有诋毁。
    “如果这次再以力强取,只怕当地民众对我愈发离心离德,埋下巨大隐患。”
    比如引发安史之乱、藩镇割据什么的……他在心里补充一句。
    长孙延听懂了,恍然大悟地一拍脑门:
    “没想到借驱除薛延陀的大义,居然也能赢得对方军民的一直拥戴……”
    “坏人他们来做,好人我们来当,便能顺理成章地控制河北。”李明肯定地点点头:
    “这和当初对付高句丽的策略其实是一样的。”
    铁勒人好啊,好就好在够残暴。
    把河北百姓都往自己这边赶了。
    要是有哪个犟种敢不和李明走,那就只能和夏王窦建德走了。
    李泰也很好啊,好就好在认蛮族为主。
    失尽了民心,让他们除了投靠辽东别无选择。
    这两位反面教员都好得很啊,为李明的增员大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    “替河北民众赶走薛延陀、稳定局势的话,我们再施行土地改革政策就很顺利了,士族问题和地域不和问题都能一并解决……”
    “这样的话,那河北岂不是很快就要收入囊中了?”
    长孙延眼睛一亮:
    “我立刻组织文吏进驻,在当地建立基层统治机构!”
    “慢一点慢一点,前方的事情留给军人,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。”
    李明给小伙伴从速败转速胜的态度踩了一脚刹车。
    “那我先从河北的难民入手,挑选、培训适合派往当地的基层官员,然后等明哥你这边的通知,就立刻开拔!”
    长孙延斗志满满地退下了。
    李明看着小伙伴雀跃的背影,表情慢慢沉了下来,目光回到了战报本身。
    是的,打赢战争以后,携战争威望,能解决很多地方治理上的顽疾。
    但问题的关键,在于解决关键的问题,也就是——
    如何打赢战争。
    就像之前所说的,打仗是最唯物的人类行为。
    李明虽然做足了准备,抢占了一切天时地利人和。
    但是,与李泰一方在军力上的客观差距,在短期之内不是这么容易被抹平的。
    李泰控制下的魏州都督府和来自其他都督府的军队,加吧加吧拢共就有几万人。
    虽然不是全员披甲,在装备和训练上都不如李世绩所率领的八万精兵。
    但是他们毕竟是初唐的军队,兵员素质也很不错,足够吊打普通朝代的精锐了。
    当然,李泰直接控制的这点人,还只是小卡拉米。
    薛延陀才是大boss,他们的军力更为庞大。
    控弦之士足有三十万之众。
    虽然都是兵民合一的部队,训练和素质普遍不如职业军人。
    但是游牧民天生善骑,都是现成的骑兵,在华北平原上的作战能力同样不容小觑……
    “殿下。”
    门外来了一位稀客。
    营州都督,张俭。
    这位李渊的从外孙,是皇帝陛下的心腹,不是李明的。
    好在这位外戚在目睹了玄武门之变以后,变得很有眼力见儿,轻易不掺和老李家的家事。
    所以对李明渗透都督府的行为,一直睁只眼闭只眼。在军队向河北开拔以后,他更是主动交权,留守大本营。
    有感于他的懂事,李明封他做了放屁带点响的参谋长。
    现在的辽东可以说是将领尽出,不是在河北、朔北,就是在东北。所以,张俭也就成了大本营里最懂军事的那个了,忠实地为李明当起了军事顾问。
    “三千人对三十几万,做了一桌菜来了两桌人,前线压力有点大啊。”
    李明苦笑着对他说。
    虽然在前线的赤巾军“增员”了近一倍,但是这新增加的三千投诚者,并不能立刻成为即战力。
    首先要经过筛选,判断其是否是地方的探子;其次要经过训练,不可能让他们拿起枪就去填线送命。为了提高他们对命令和阵型的理解,还得加强文化教育,进行扫盲。
    在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初步达到赤巾军的水准以后,还只能从防御、巡逻等较简单的军事任务开始,一步一步打散混编入现有部队。
    这一套流程下来,少说也得要个把月。
    所以,现在在河北前线同时和李泰、薛延陀血拼的,还真就只有最初的那三千人。
    “何止是两桌,差不多是一桌菜来了一百桌人了。”
    面对悬殊的兵力差距,张俭可是一点也笑不出来:
    “三千人对三十几万,我们的士兵真做到了以一当百也不够啊!
    “此次贸然出兵,招惹了薛延陀的敌意,是否有些草率了?”
    张俭也算摸到了李明的脾气,只要别在原则问题上搞鬼,在其他问题上唱反调并不会惹他不悦。
    在虚心纳谏这点上,几乎和他的父皇一模一样。
    所以,张俭的发言也逐渐大胆了起来。
    “草率么……要说这计划是否有些冒险,那我承认确实有点赌的成分。敌强我弱,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。”
    李明大大方方地承认了,接着话锋一转:
    “不过我也有决胜的法宝,并不至于连上牌桌都没有资格。”
    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张俭也不再纠结“该不该出兵”,将思路集中在“如何达成战略目标”这个当下最紧要的问题上。
    “要想赢,就不能让敌方大部队继续南下中原,要把他们尽量向北吸引。”
    李明指着地图:
    “张都督,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?”
    张俭正襟危坐,开始积极建言献策:
    “臣以为,薛仁贵长期在营州都督府任职,擅长山地和林间作战,他可率辽东籍士兵,在太行山东麓一带游击作战,干扰敌后勤。
    “苏定方参与过讨伐东突厥,有指挥骑兵的经验,他应率马术娴熟的外地籍士兵,在正面战场与敌人周旋。
    “此外……”
    两人畅谈至深夜。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在内外乱局中,大唐迎来了贞观十六年。
    辽东出兵河北的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传遍了全国上下。
    听闻此消息,地不分南北、人不分老少,皆百感交集。
    他们都以为,李明殿下被万恶的魏王给杀害了。
    然而,殿下虽然身死,但他的政治遗产却依然还在忠实地庇护着天下百姓——
    没想到,在河北被薛延陀摧残的时候,李泰没有站出来、李治没有站出来,却是最弱小的辽东挺身而出。
    现如今陛下下落不明,外忧内患,华夏正值危难之际。
    而李泰和李治这两位最有希望问鼎新皇之位的皇子,其表现却让天下人大跌眼镜。
    李泰自不必说,不但不守护百姓,反而还开门揖盗、为虎作伥。
    这等人间之屑,不提也罢。
    而李治的表现,也非常让人失望。
    他坐拥最雄厚的实力,却除了埋头内战争权夺利以外,碌碌无为,对外敌入侵不闻不问,坐视铁勒人在华夏的土地上泛滥。
    这等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不但其他地方的人看不惯,甚至连素来与河北互相歧视的关中人也很不以为然。
    外族入侵,地域矛盾自然而然地让位给了民族矛盾。
    李世民主政十几年,对蛮夷重拳出击,把华夏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折断的脊梁骨又接了回来。
    华夏人又重拾了“超级大国”的心态,就难以容忍外族在华夏的土地上耀武扬威了。
    然而,李治和李泰两位皇帝候选人只顾着内斗,却对外敌视若无睹,丝毫没有胸怀天下的担当,无视河北百姓的苦难。
    在危难时刻向老百姓伸出援手的,只有辽东。
    明明这一切和他们没关系的,明明他们只要关牢燕山的大门,就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……
    天下人不禁又怀念起了李明殿下。
    这是殿下留给这片土地最后的庇护啊!
    …………
    “他来当好人,我来当恶人……呵,打得一手好算盘!”
    太极殿上,李治生气地将折子一收,随手丢到了角落。
    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地建言道:
    “摄政何不也进军河北?
    “不但能扫灭李泰势力,将薛延陀从我大唐的版图上驱逐出去,也能让民间的怨气消解,让李明的招不攻自破。”
    “说得倒轻巧。”李治有点不理智了,对舅舅说话也不礼貌了:
    “南方各州对我愈发阳奉阴违,中原诸藩王也未臣服于我。
    “军力既不充裕,也没有可靠的后勤路径,我的兵难道从关中飞到河北去?”
    最近因为内战和河北之乱,朝野沸腾,民间舆论都要爆炸了,让李治很是上火。
    李明和李泰简直像约好了一样,一个自己当好人,还有一个阻止李治当好人,让他的声望跌到了最低谷……
    “您还有一个办法可以挽回民心和声望。”
    长孙无忌继续平淡地给出“谏言”:
    “那您还可以北伐薛延陀,迎回陛下和太子。八万精兵还在塞外,您甚至不需要再支援多少兵力,只要提供足够的后勤,直捣薛延陀牙帐并不难。”
    “然后李世绩露出破绽,让李明安插在那里的钉子抢走那八万人的控制权?”李治当即反驳。
    长孙无忌故作惊讶:
    “全天下的军队,不都是陛下的么?救援陛下,不是如今的当务之急么?
    “若能迎回陛下与太子二圣,殿下您的声望和民心不就能回来了么?”
    “你……”李治被舅舅数落得脸一阵红一阵白。
    这老狐狸,装无辜装得还真像那么一回事。
    他难道不知道,“救皇帝”只是一个幌子,李治的真正意图是“当皇帝”吗?
    他当然知道!
    他就是故意在给外甥上眼药呢!
    李治的胸口起伏了一会儿,便归于平静,冷冷地说:
    “我自然是以迎回父皇和皇兄为根本,现在只是代为理政而已。
    “但是李明动机不纯,不能让那八万精锐落入他手中,否则他必定反乱,届时后患无穷。”
    说完,他便挥了挥手,示意自己的舅舅可以走了。
    长孙无忌也不留恋,转身便走。
    出宫的路上,他小心将怀里的信封藏好。
    信来自辽东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

新书推荐: 明月歌 长生从负心开始 驀然回首 美人难驯:世子的高枝不想攀 逢君 通房丫鬟 学神同桌他总装穷 死而复生后他们想让我安息 国子监留级生 团宠打工人:小少爷以为他万人嫌